查看原文
其他

肖贵清、蒋旭东:论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几个问题

肖贵清、蒋旭东 中社学人 2022-09-09


论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几个问题


摘要:毛泽东著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与生平研究的重要文献,具有鲜明独特的理论品格。新时代深化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解决好这样几个重要问题: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与党的早期领导人及同时期领导人著作研究相结合,与党的历史文献研究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相结合,与毛泽东思想发展历史研究相结合。联系毛泽东著作的基本特点及版本修改,探讨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基本原则,推动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学理研究。
关键词:毛泽东;毛泽东著作;版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产生的重要文献。近些年来,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日益成为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局限在版本研究范围内,亟待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视域,明确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集中体现在毛泽东著作中。新时代加强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对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脉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与党的早期领导人及同时期领导人著作研究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著作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拓宽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视野,既要分析毛泽东著作中的思想发展,又要结合党的早期领导人和同时期领导人著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分析主要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毛泽东著作对毛泽东思想的卓越贡献。

第一,结合毛泽东早期著作版本,纵向分析毛泽东著作中的思想发展。研究毛泽东早期著作有利于理清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脉络。不同时期的毛泽东著作以及同一著作的各种版本,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变化轨迹,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修改内容和思想影响。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联系毛泽东早期著作,才能把握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毛泽东早期著作彰显了其早期思想特点,探求“大本大源”实现国家富强,透露出毛泽东忧国忧民、救国救民到立国立民的家国情怀,这也是毛泽东毕生为之努力奋斗的夙愿。毛泽东一生重视从哲学角度思考问题,早年提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毛泽东早期著作带有朴素辩证法色彩,充满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实践意识。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后,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认识中国社会。毛泽东曾回忆读《共产党宣言》初步获得认识问题的方法:“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总结出“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始终贯穿着实现人民幸福和谋求民族复兴的主线,这表现在毛泽东思想形成演进各个阶段的著作及版本中。

第二,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结合党的早期领导人著作。党的早期领导人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富有原创性的理论内容。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等,先行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蔡和森1922年5月指出“中国现在半封建的武人政治”,陈独秀1923年6月提出“半殖民地的中国”。瞿秋白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中国之地方政治与封建制度》等著作中,初步论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李大钊注意争取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我们的策略是掌握工人运动的领导权,以使其成为革命的先锋队。”邓中夏认为“中国将来的社会革命的领袖固是无产阶级,就是目前的国民革命的领袖亦是无产阶级”。关于中国革命前途问题,邓中夏提出不同于“纯资产阶级政权”“纯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三种形式政权”,即建立各阶级联合民主主义专政,“使革命不落在资产阶级领导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而在无产阶级领导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瞿秋白在《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中指出:“以促进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的途程。”邓中夏认为先参加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得到初步的解放,再进而实行社会革命,打倒资产阶级,以得到全部的解放”。这些著作中初步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开始分析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步骤。尽管对革命基本问题存在认识偏差和历史局限,但是不能忽视他们对理论探索的开创工作,为毛泽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毛泽东从党的早期领导人著作中吸取了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前途、道路、步骤和社会分析等有益成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理论的集大成者。

第三,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结合同时期党的领导人著作。毛泽东著作及版本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党经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才逐步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延安时期那一段,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比较完整地形成起来的一段。”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虽然过程充满着艰辛坎坷,但是形成了卓越的领导集体。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同时期领导人不懈探索,或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或者提供了有益思想材料,或者补充了党的理论创新。周恩来发展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协调思想,在外交上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深化了思想建党的科学原理,《论党》首次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朱德在《实现对日抗战》中客观辩证地分析了日本经济和军事状况,指出“它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最后的胜利是我们中国的”。这为毛泽东《论持久战》全面深刻论述提供了条件。陈云在哲学上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同时期领导人对党的建设、军事斗争、经济发展、统一战线等做了理论贡献,丰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与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理论。毛泽东著作及版本与同时期党的领导人著作相得益彰,同样是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弥足珍贵的理论财富,是研究毛泽东著作及版本不可或缺的资源。

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展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结合毛泽东早期著作、党的早期领导人著作及同时期领导人著作,综合分析它们对毛泽东著作以及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早期领导人是毛泽东思想的先行探索者,同时期党的领导人是毛泽东思想的坚定推动者,毛泽东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二、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与党的历史文献研究相结合

党的历史文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记载。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党的文献分为当代文献(又称新时期文献)和历史文献,集体文献和个人文献。毛泽东著作属于个人历史文献。”毛泽东著作及版本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是党的历史文献资料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与党的历史文献相结合,分析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历史地位。

第一,毛泽东为党的历史文献工作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历史并总结经验,特别重视整理编辑党的历史文献。党的历史文献编辑工作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延安整风运动时期。为肃清教条主义造成的“左”倾错误,根本解决党内政治路线问题,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毛泽东主持编辑《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等党的历史文献,让全党更全面地学习了解党的历史。编辑《六大以来》等党的历史文献,为顺利推动延安整风创造了条件。通过系统学习党的历史文献,充分认识教条主义产生的严重危害,在政治上思想上统一了全党认识。党的历史文献也包括了毛泽东的著作,胡乔木回忆“那时收入《六大以来》的毛主席的著作,大多是他为中央(或苏区党组织)起草的决议、指示等文件和在党的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与结论(这与他当时在党和军队中的特殊地位有关)。”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成立毛泽东著作出版委员会,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四卷本《毛泽东选集》,为党的历史文献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中共中央成立专门机构,继续编辑出版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著作,也编辑出版现当代领导人著作和中央文献,从事党的历史文献的编辑研究工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毛泽东开了党的历史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先河,这项学习研究工作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第二,毛泽东著作是党的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不可胜数,既有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文献资料,又有党成立以来贯穿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党的历史文献是系统记录党史的一手资料,为党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收集、编辑和研究工作,是党的历史文献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注意搜集整理和研究党成立以前的历史文献。“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这些历史文献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了理论背景,拓宽了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历史视野。其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历程出发,毛泽东著作及版本丰富了党的历史文献。1939年冬季,毛泽东和其他几个同志合作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课本,第二章《中国革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在党和人民中产生了很大的教育作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大量新闻。比如《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新闻评论。另外,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的决定,《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等。毛泽东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总司令朱德名义起草的指示、命令和声明,例如《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等。在党的历史文献资源宝库中,毛泽东著作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结合党的历史文献开展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才能完整准确地展示毛泽东思想的全貌和理论精髓。

第三,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科学方法。毛泽东著作研究结合党的历史文献,是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有助于全面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史。1942年3月,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研究的根本方法“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使用整体性方法研究毛泽东著作及版本,实质上是使用全面的历史的分析方法,结合党的历史文献研究毛泽东著作及版本演变。毛泽东提出整体性研究方法的一个具体方法,即是研究党史的“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具体而言,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探究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形成过程,从中外比较中体现毛泽东著作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在动态时空中揭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包括的“这些理论,表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各种著作以及党的许多文献上。”不是仅仅着眼于哪一个时期和哪一个阶段的研究,而是把毛泽东著作纳入党的整个历史过程中研究。重点研究毛泽东著作在党的历史上产生的影响,而不是拘泥于历史细枝末节。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与党的历史文献相结合,系统思考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所走的路,从整体上总结以往的成功和胜利,反思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与党的历史文献相结合,分析毛泽东著作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在党的历史文献之中,探讨毛泽东著作对党的历史文献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必然要求,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重要内容。


三、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分析蕴涵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视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在关系。首先,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传播史,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毛泽东世界观转变的影响。其次,探究毛泽东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脉相承。最后,毛泽东著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影响毛泽东的世界观转变。毛泽东曾经回忆:“我这个人从前就有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后来才接受的。”受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以及亲身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青年毛泽东经历了世界观的转变,逐步从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从民族爱国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确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911年10月,毛泽东“从当时鼓吹革命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这一新名词。”引起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浓厚兴趣。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明确:“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民众大联合》提出民众大联合是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初步得到具有唯物史观性质的论断。“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文章,促使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信仰。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回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他心中,并使他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921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新年大会上,阐述了如何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比较各种主义和各种学说以后,毛泽东选择了共产主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著作的“根”和“魂”。毛泽东著作中尽管很少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但却渗透并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藏着丰富的基本原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毛泽东著作中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由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作风,用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造成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唯心主义倾向。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克服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他强调“要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应用它去科学分析中国实际问题。毛泽东著作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照本宣科,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社会历史和革命实际,依据详尽的调查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引申出适合中国的理论观点。毛泽东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目的是运用,毛泽东著作中融会贯通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毛泽东尤其喜欢读列宁的著作,要在列宁著作中寻求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也因为列宁在革命时期的著作生动活泼。毛泽东著作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贯彻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成了毛泽东著作的“根”和“魂”。

第三,毛泽东著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在中国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历史决议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这就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高度,把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结合。毛泽东著作在多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例如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国情,提出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造性地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还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革命的理论。在《实践论》《矛盾论》中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哲学认识论上破除教条主义,推动了实践和认识关系新发展。首次提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问题,完善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思想。毛泽东认为“讲了两个认识过程,改造过程。单讲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就自由了?没有实践证明嘛,必须在实践中证明”。此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多种形式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了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毛泽东著作中还有很多原创性理论。这些思想观点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践原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著作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四、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与毛泽东思想发展历史研究相结合

毛泽东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创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著作及版本,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发展,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不是纯粹地校勘考证,而是对著作版本开展学术学理研究。因而,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结合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要结合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

第一,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文献基础。毛泽东著作及版本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前提条件,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文本依据。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毛泽东思想发展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毛泽东著作及不同版本,注意收集整理国内外毛泽东著作的各种版本。全面掌握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基本情况,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内在要求。批判地汲取中国传统考据学方法,去伪存真和正本清源恢复毛泽东著作原貌。毛泽东认为:“校对也称校雠,就是要像对待仇人那样把文章中的错误校出来。”毛泽东著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刊物发表,比较不同时期的著作版本,注重分析当时发表背景与现实意义,分析著作内容的增添、删减和修改,揭示出版本修改原因、产生的理论反响和实践作用。在版本研究层面,著作版本研究是追根溯源、考证校订和梳理过程的工作。在理论研究层面,毛泽东著作及版本提供一手文献材料,深入剖析文本中的理论思维、分析过程和方法论等,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从毛泽东思想发展演进过程来看,毛泽东重要著作修改形成的不同版本,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毛泽东著作的版本研究是一项基础性文献工作,但是不能局限在版本研究范围之内,要继续加强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学术研究。

第二,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轨迹。毛泽东思想萌芽、初步形成、系统成熟和继续发展,体现在毛泽东不同时期发表的著作中。毛泽东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是不断与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斗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和它的敌对思想作斗争发展起来。”加强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避免局限于纯粹的文字考证,要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轨迹,深化毛泽东思想的学理研究。1956年9月,毛泽东回顾中国共产党认识民主革命的规律时指出:“这就是说,我们有了经验,才能写出一些文章。比如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在中国革命斗争中产生出的毛泽东著作,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为适应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需要而写作。版本研究最重要是为了确定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过程和基本原理,为现实工作和现实斗争服务。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强调:“我写的文章就是反映这几十年斗争的过程,是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不是凭自己的脑子空想出来的。先要有人民的革命斗争,然后反映在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解决党和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和理论探索,体现在毛泽东著作阐述的思想内容中。

第三,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著作及版本内容丰富、思想精深,在许多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不是脱离现实的纯学术,而是指导当前和未来工作实践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中华文化瑰宝,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鲜活的语言传播其思想。毛泽东著作中娴熟地引用古籍经典,赋予其形象生动的现代意义。“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贯穿在毛泽东著作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凝聚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中,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转化成为党的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通过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理和结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是实践性和真理性相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方面,不断发掘毛泽东著作中的基本原理,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具体指导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结合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阐发思想观点。

毛泽东著作及版本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对待毛泽东著作,不能割断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史。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中研究毛泽东著作,撷取经典著作包含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基本特点与内容修改

实践性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点。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毛泽东著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毛泽东不同时期的文章在选编过程中,为指导新实践进行了修改完善。全面认识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基本特点与内容修改,有助于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第一,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基本特点。毛泽东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理论,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具实践性。一是强烈的现实问题导向。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主要领导人,写文章的直接目的是辨明是非、解决问题,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工作。1954年针对英译本《毛泽东选集》删去《战争与战略问题》头两节的提议,毛泽东坚持该著作阐述的原则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不同意英译本对他著作的删节。运用辩证分析法写文章,能够避免文章的片面性,毛泽东提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毛泽东著作中始终贯穿着问题意识,坚持用辩证法分析实际问题。二是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毛泽东著作建立在社会调查基础上,从社会实际出发分析问题,为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理论创新。三是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毛泽东著作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著作不是抽象地建构理论体系,不是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为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去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四是毛泽东著作中也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毛泽东著作的文辞表达和语言风格,完全是中国形式、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著作。
毛泽东著作出版工作至今仍在进行。由于长期处于革命战争环境中,毛泽东著作大量散佚,还有许多毛泽东著作未曾整理出版,收集整理毛泽东著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目前我国内地还没有编辑出版毛泽东全集,但是毛泽东著作以其他形式陆续推出,形成了不同系列的毛泽东著作集。此外,在香港出版了52卷本《毛泽东全集》,日本学者竹内实主编20卷本《毛泽东集》及其补卷,英文版毛泽东著作全集开始在国外出版。这些丰富了毛泽东著作及版本内容,初步构建了全面的毛泽东著作,呈现立体式的毛泽东思想图景。

第二,如何看待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修改。正式编辑出版毛泽东著作之前,毛泽东亲自挑选《毛泽东选集》篇目,并修改完善了相应文本内容。毛泽东采取严谨态度对待自己的著作,例如文章内容、文字修辞、标点符号、标题注释以及社会影响等。尽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出版过几种《毛泽东选集》,但是都没有经过毛泽东亲自审查。同样地,毛泽东对国外编辑出版其著作也十分慎重。1948年7月12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给中央宣传部关于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准备印毛主席选集可否允其印刷的请示电报上,毛泽东批示:“无论国内,国外,暂时均不要出选集。半年后,经审查后,再说。”1950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外交部关于捷克打算编辑出版毛泽东著作报告上的批语写道:“请告捷克同志,这些文件暂勿印行,待几个月后中国正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发行以后,再行选印。”充分表明毛泽东十分重视亲自校阅著作,关心著作在国内外的正式出版,谨慎对待自己著作的出版。
修改文章著作的语言文字。1954年9月,毛泽东指出:“写文章,总是改来改去,如果不错,何必改呢?做一篇文章,往往要犯很多错误。”从语言表述到思想内容,从用词规范到标点符号,从结构布局到词语修饰等,都要经过精雕细琢地完善。1963年11月24日,毛泽东指出文章“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毛泽东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力求文字准确、逻辑顺畅、思想深刻。
适应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著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在出版之前适应实践新变化而修改。“有些文章应该再写,把新的东西写进去。”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原来的著作要经过修改适应实践的新需要,还要写出新著作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体现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经过人民长期实践检验,理论认识不断深入,需要修改著作内容。1956年毛泽东认为:“出版之前想把过去的东西再看一遍,但总懒得看。对已发表过的东西,完全满意的很少。如《实践论》就是比较满意的,《矛盾论》就并不很满意。《新民主主义论》初稿写到一半时,中国近百年历史前八十年是一个阶段、后二十年是一个阶段的看法,才逐渐明确起来,因此重新写起,经过反复修改才定了稿。”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经过革命斗争洗礼,获得了大量新鲜经验和新认识,重新修改著作的文本内容。文章在写作中不断修改,以期达到正确完整认识。人的思想反映客观实际的认识过程,要根据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才能接近科学真理。毛泽东当时撰写著作是为了指导实践,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学术研究使用。
反映党的集体智慧结晶。毛泽东写作的文章发表之前,都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然后认真吸收有益内容。“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在党的七大,大家提了八十几条意见,凡是对的,即使是一个字,主席都吸收了。毛主席写文章,总是先跟人家交换意见,调查研究,写出来以后,还找大家征求意见。”1956年毛泽东谦逊地说:《论联合政府》只是把政纲排列起来,加工不多,不好。周恩来指出:《论联合政府》当时动员的力量和作用很大,甚至比《新民主主义论》还大。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讲话形成文章,毛泽东也注重征求别人意见,汇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
实事求是地对待毛泽东著作及版本修改。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修改完善,不是推翻之前的版本内容,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及未来的实践。著作补充修改是适应社会实践发展需要,毛泽东指出:“有些东西应该修改,比如第二次出版应该有所修改,第三次出版又应该有所修改。”马克思、恩格斯也修改再版自己的著作,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马克思结合新研究成果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使著作结构更加严谨、理论观点更加合理、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不能把毛泽东修改后的著作同最初发表的版本对立起来,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毛泽东著作的修改。不能因为毛泽东著作的修改而怀疑甚至是诋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这一修改过程恰好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




作者简介:肖贵清,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行主编;蒋旭东,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